在青浦复旦国际融合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双方合作带着亲密感情,为持续推进项目带来底气和信心。
在2010年人工智能未兴之时,又大力倡导发展智能通信。如果横看成岭侧成峰,或者被各种因素所干扰,很可能就会迷失方向、懈怠初心。
对于刚踏上社会的复旦人来说,有个好想法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实现想法、成就梦想。而复旦人往往有一种定力和韧劲,认准的事情一定会硬磕到底。希望大家既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也掌握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方法,最根本的是服务人民、扎根人民,做到脚下有泥、心中有光。谷先生一句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让诗歌的美与数学的美交相辉映。从理想到现实、从主义到问题,我用山打个比方,说明复旦人的这种看家本领。
离开学校33年后再次回到母校工作,我常常在想:复旦人气质中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是什么让我们优秀而独特?如果能有复旦胶囊,让每位迈入校门的学子服用就会成为复旦人,那么这颗胶囊的配方是什么?我想,胶囊中大部分成分也许与其他学校别无二致,但可能就是因为有两样关键成分,让我们在茫茫人海中焕发出独特的复旦气质。不少校友带着建设家乡的情怀回到中西部,有位校友说得好:哪怕能为家乡做出一丁点儿贡献,也不负复旦人的使命。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
其中,复旦大学获得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日前,教育部公布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共评出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72项、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84项。(按第一完成单位计算)一起来看获奖名单。制图:杨子贤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
其中,复旦大学获得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按第一完成单位计算)一起来看获奖名单。
日前,教育部公布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共评出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72项、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84项。制图:杨子贤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它与物理有很长的交叉历史。
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风,比经济手段更重要。与此同时,上海以基础研究特区建设为切入点,不断优化选题机制、支持方式和评价管理体系,给科研人员长期稳定支持,赋予科学家更大的自主权。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数学不仅与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等其他基础学科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当今世界,更成为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应用和新技术的基石。制图: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也曾涌现陈省身、华罗庚等一大批全国顶尖科学工作者,他期待上海创造面向全球的基础科学学术环境,汇聚全球最优秀的学生、学者,共同开展研究。期待上海打造成数学科学研究的世界重镇,世界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在今天的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开幕式上说。
在丘成桐看来,国家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要维持技术的先进性,需要加强创造能力。本次论坛为期3天,今天上午在上海科学会堂拉开帷幕。
很多重要的研究是从破破烂烂的房子里开始,然后慢慢一步步成长位世界上最重要的研究所。顶尖科学家共话基础科学的现状与未来此次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将数学作为探讨的重要落脚点,为上海基础科学发展,共享、分享大师智慧。他表示,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重大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在生物和医学领域中,人们需要数学提供更高效的数据统计和处理方法。在人工智能领域中,需要数学来探索神经网络的黑箱运行机制。他希望加大对基础科学投入,打造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的完整链条,将上海打造成包括数学学科在内的基础科学研究的世界重镇。
要让最优秀的基础科学人才在中国有更多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5个,加快推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为开展前沿科学探索汇聚和培育顶尖人才。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让顶尖科学家的思想留在上海金力在主持大会报告时表示,此次论坛探讨基础数学前沿创新思想和正在发生的科技趋势,探讨如何推动相关领域应用发展、让顶尖科学家的思想留在上海,从而进一步提升上海在基础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加深国际学者对上海的了解,使上海成为创新思想的源泉、新赛道的风口点和全球各类最好创新资源的汇聚区。数学是学科交叉的重要基础。
近40位顶尖科学家聚焦基础科学的现状与未来,围绕基础科学研究进行深入交流。上海市副市长刘多、科技部副秘书长贺德方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市政府副秘书长尚玉英,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出席。期待上海打造成数学科学研究的世界重镇我期待未来上海能打造成基础科学,尤其是数学科学研究的世界重镇。丘成桐强调,如果没有强大的基础数学,那么应用也做不强。面向国际科技前沿,我国如何在数学领域面向全人类作出重大贡献?面向未来10-20年,如何引领我国数学发展,开展前瞻性布局?他希望能通过本次论坛,回答好这些问题,推动上海在基础数学领域前沿创新水平,同时扩大公众对基础数学科学研究重要价值的了解,助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围绕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目标,上海近年来不断营造适合基础研究的环境。学科交叉的效果,取决于各学科自身是否足够强大。
在推动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等基础科学发展上,集聚高校和科研机构,牵头组建国家实验室,完成高质量入轨运行。7月24-26日论坛召开期间,与会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将与上海科学家开展多场互动交流对话,构建科学家国际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上海数学研究的开放与合作。
论坛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共同主办。我国数学领域与世界接轨比较早,已由跟踪进入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领先,但也要清醒认识到,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数学科学研究还存在一定差距,要加强统筹,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国际影响力
制图: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在人工智能领域中,需要数学来探索神经网络的黑箱运行机制。我国数学领域与世界接轨比较早,已由跟踪进入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领先,但也要清醒认识到,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数学科学研究还存在一定差距,要加强统筹,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国际影响力。近40位顶尖科学家聚焦基础科学的现状与未来,围绕基础科学研究进行深入交流。
他希望加大对基础科学投入,打造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的完整链条,将上海打造成包括数学学科在内的基础科学研究的世界重镇。他表示,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重大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
期待上海打造成数学科学研究的世界重镇我期待未来上海能打造成基础科学,尤其是数学科学研究的世界重镇。面向国际科技前沿,我国如何在数学领域面向全人类作出重大贡献?面向未来10-20年,如何引领我国数学发展,开展前瞻性布局?他希望能通过本次论坛,回答好这些问题,推动上海在基础数学领域前沿创新水平,同时扩大公众对基础数学科学研究重要价值的了解,助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围绕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目标,上海近年来不断营造适合基础研究的环境。丘成桐强调,如果没有强大的基础数学,那么应用也做不强。